刺峰在哪里?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战
这年头,谁还没听过"刺峰在哪里"这句口头禅啊?朋友圈里时不时就有人发这句话配上个迷茫的表情,公司茶水间也总有人念叨着"这刺峰到底在哪儿"。这话听着挺玄乎,可细琢磨起来,不就是咱们普通人在生活里最常见的那点事嘛。
我得先说说我发小王大锤。这家伙从小就是个"别人家孩子",大学念的985,毕业进了家外企,月薪过万那种。照理说该知足了吧?可人家天天在朋友圈发"刺峰在哪里",活像个走丢的孩子。上个月同学聚会,几杯酒下肚他才说了实话:"我现在就一高级打工仔,天天PPT做得飞起,可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该干点啥,又不知道具体要干啥..."
这话我可太熟悉了。我表妹去年研究生毕业,放着家里安排的铁饭碗不要,非要跑去创业园区租个小格子间搞什么自媒体。天天熬夜剪视频,收入还不够付房租,问她图啥,她就来一句:"我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刺峰在哪儿。"气得我舅妈直跺脚,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刺峰"这个词儿挺有意思。说白了就是人们心里那个"更好的可能性"——可能是更高薪的工作,更自由的活法,或者是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人人都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可现实往往给你当头一棒。我邻居李阿姨的儿子就是这样,在县城当公务员嫌没发展,跑去深圳又嫌压力大,来回折腾几年,最后在老家开了个奶茶店,反倒踏实了。现在逢人就笑呵呵地说:"我的刺峰就在这儿,能天天看见街坊邻居的笑脸。"
其实啊,找刺峰这事儿就跟逛超市似的。刚进去总觉得后面货架上的东西更好,结果逛完发现最先拿的那瓶酱油其实最对胃口。张总就是我们小区的典型例子。早年在外企当高管,风光无限,后来辞职去云南种咖啡,朋友圈天天发蓝天白云,看着挺美。结果去年碰到他,说还是怀念西装革履的日子,又灰溜溜回来重新打工。你看,人有时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不让人找"刺峰",那社会还怎么进步?我认识个修车师傅老周,从小铺子做到连锁店,现在准备开发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人家就说:"我的刺峰就是让每个车主都能放心上路。"听听,多实在。关键是要把虚无缥缈的想象变成脚踏实地的目标。
最近看了个调查说,85%的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但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人真正做出了改变。这说明啥?说明大多数人就停留在抱怨阶段。我媳妇就经常说我:"你天天说想写小说,可下班就知道刷短视频,刺峰能自己跑来找你吗?"这话真是一针见血。
说到底,"刺峰在哪里"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能是在更高的职位上,也可能是在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里,甚至可能就在你现在的岗位上把事情做得更漂亮。重要的是别光顾着抬头看天,忘了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对了,上周碰见王大锤,他说报了个陶艺班,现在周末都泡在工作室里揉泥巴。我问他找到刺峰没,他手上沾着陶土哈哈大笑:"找啥找,揉着揉着心里就舒坦了。"你看,有时候所谓的"刺峰",不过是让我们对生活保持期待的一个借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