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觅食记:老饕私藏的周边美食地图
上周带几个广州来的朋友在从化周边转悠,他们临走时说了句"没想到从化周边藏着这么多好吃的",让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从化人,是时候把私藏的美食清单整理出来了。这些馆子没有网红店的精致摆盘,但每一口都是地道的烟火气。
吕田镇的冬日暖锅
先说吕田镇的吕田大肉,这可不是普通的红烧肉。去年冬至带北京来的同事去吃,刚端上桌他就笑了:"这不就是一锅肥肉吗?"结果一口下去就闭嘴了——三层肥瘦相间的土猪肉,用砂锅慢火焖足四小时,肥肉入口即化,瘦肉丝丝分明。最绝的是垫底的干豆角,吸饱了肉汁比肉还抢手。镇上"老字号农家菜"的老板阿强说,秘诀在于只用本地土猪,饲料里要加红薯藤。记得要点他们的吕田豆腐,用山泉水做的,豆腥味特别重,外地人可能吃不惯,但老饕就爱这一口。
良口镇的河鲜盛宴
沿着流溪河往良口镇方向开,河边有家没有招牌的竹棚大排档,本地人都叫它"艇仔粥"。老板每天凌晨四点去收渔民刚捕的河鲜,我去的那次碰到黄骨鱼特别肥,老板娘建议做椒盐的。上桌时鱼鳃还带着血丝,筷子一戳蒜瓣肉就绽开,咸香里透着清甜。他们家的砂锅粥要用炭火熬,中途不能加水,米粒开花时下鱼片,最后撒一把新鲜紫苏,冬天喝一碗从头暖到脚。提醒下,这家只做晚饭,周末最好五点前到,不然连板凳都要等。
温泉镇的老牌烧鸡
温泉大道拐进去三百米有家"友记农庄",招牌烧鸡让我闺蜜连续三周从广州开车来打包。他们家的鸡是放养在荔枝林里的,烤制前要用秘制酱料腌足八小时。有次我提前到店,看见老板在给鸡按摩,"要让酱料渗进骨头缝里"。烤出来的鸡皮像玻璃纸一样脆,肉汁会顺着手指流到手腕。建议配他们自酿的酸梅酱,酸甜度正好解腻。隔壁桌的香港客人说比镛记的还好吃,老板听了笑呵呵又送了一碟自家晒的番薯干。
鳌头镇的隐秘早茶
在鳌头市场后巷有间开了三十年的早茶铺,连大众点评都找不到。上周日我带八十岁的老爸去怀旧,他居然和老板认出了对方——原来是他年轻时下乡常来的店。现做的糯米鸡用芭蕉叶包着,掀开叶子糯米还粘着叶脉的纹路。虾饺的皮是老师傅手工擀的,能看见不均匀的褶皱,咬下去鲜虾会弹牙。最惊喜的是咸水角,外脆内软,里面的肉馅还保持着八十年代的味道。老板说很多原料像冬菇、虾米都坚持用传统方法炮制,麻烦是麻烦,但"后生仔食一口就知不同"。
太平镇的深夜牛杂
太平镇文化广场对面的牛杂摊,是我加班后的深夜食堂。老板辉哥的推车晚上十点才出摊,但七点就开始在巷子里熬汤。有次凌晨两点我去吃,看见他用竹签在挑牛肠里的脂肪,"太肥的本地人都不爱"。牛肺要煮够三小时才够嫩,牛膀要保留那层薄膜才有嚼头。特别推荐他的秘制辣椒酱,用本地指天椒加豆豉发酵的,辣得人冒汗又停不下嘴。常能看到穿着睡衣的街坊端着锅来打包,这就是最好的口碑认证吧。
这些馆子有个共同点:老板都是认死理的倔脾气。良口艇仔粥的老板拒接旅行团,"人多出品就水";太平牛杂的辉哥下雨天绝对不出摊,"汤底会掺雨水味"。可能正因为这份固执,才让我们这些食客能吃到十年前的味道。
最近发现有些老店开始用二维码点单了,但撕下来的小票还是用算盘核对,这种新旧交替的感觉特别有意思。下次有朋友问从化周边哪里好吃,我会说:"别去点评软件找高分的,跟着本地人的电动车找就对了。"毕竟在这里,最好的美食地图永远挂在街坊的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