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和广西:两省边界的山水相连与人文交融
在贵州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带,有一个名为从江的美丽县城。这里不仅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重要门户,更是一个"一脚踏两省"的特殊地理区域。每次我站在从江的高处眺望远方,总忍不住想:这片山水究竟是怎样把贵州和广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江县与广西接壤的边界线长达80多公里,这在两省交界处算是相当可观的一段距离。具体来看,从江的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山水相连。如果你打开地图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一带的边界线并非整齐划一,而是沿着都柳江和它的支流蜿蜒伸展,形成了一条自然的省际分界线。
记得第一次去往从江的西山镇,那里的老乡告诉我:"过了前面那条小河,就是广西地界了。"果然,站在西山的田埂上,能清楚地看到对面广西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两省之间的边界在这里不是高墙深壑,而是一条可以涉水而过的小溪,这样的情景在从江与广西交界处比比皆是。
说到从江与广西的地理联系,不得不提都柳江这条"黄金水道"。作为珠江流域的重要支流,都柳江从贵州流经从江,然后进入广西三江境内,最终汇入柳江。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条河流就是两地往来的主要通道。我的一个朋友是都柳江上的老船工,他告诉我,年轻时经常驾船往返于从江和广西三江之间,运送木材、粮食等物资。"那时候哪分什么贵州广西,江水流到哪里,我们的船就走到哪里。"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两省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联系。
在从江的加鸠、宰便等乡镇,边界线的走向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带形成了许多"插花地"——即一块土地属于贵州,但被广西的领土所包围,或者反之。这就造成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某个广西村庄的孩子可能要穿过从江的地界才能到自己的学校上课;而从江的农民耕作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了广西的土地。这种犬牙交错的边界状况,反而促进了两地居民的日常交往。
边界上的民间往来总是最生动有趣的。每逢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等传统节日,从江和广西三江、融水的各族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边界地区的坡会场上。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芦笙在这里交织回响,完全看不出省界的隔阂。我曾经参加过这样的一场坡会,贵州从江的侗族姑娘和广西三江的侗族小伙对唱情歌,歌声此起彼伏,围观的人群分不清也懒得区分谁是贵州人谁是广西人,只管喝彩叫好。
边界地区的集市更是两地融合的生动写照。从江的停洞镇与广西三江的富禄乡相隔不过十余里,每逢赶集日,两省边民早早就带着各自的土特产汇聚到市场。贵州的山货、广西的海味在这里交换流通,形成了独特的边界经济圈。一位常年在停洞做生意的广西商贩告诉我:"在市场上,大家都是看货论价,谁在乎你是贵州人还是广西人?"
说到从江与广西的交通连接,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贵广高铁。这条高铁虽然不经停从江,但在从江邻县的三江设站,极大拉近了两省的距离。现在从江人去广州,往往会先到三江乘高铁,五六个小时就能抵达,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速度。公路方面,从江通往广西的321国道经过不断改造,已成为两省间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大量客货运车辆穿梭往来。
在从江与广西交界的村寨里,跨省婚姻十分常见。我的表姐就嫁到了广西三江的侗寨,她说两家虽然分属两省,但生活习惯、语言文化几乎没什么差别。每逢春节,两家轮流在贵州和广西过年,反倒多了一份走亲访友的乐趣。像她这样的跨省家庭,在边界地区比比皆是,血缘的纽带早已把两省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站在从江的都柳江大桥上,看着江水向南流入广西境内,我不禁感慨:行政区划可以画出界限,但山水的相连、人文的交融却无法阻隔。从江与广西的这段边界,见证的不仅是两省的地理接壤,更是黔桂两地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与交流。下次你来从江,不妨也到边界线上走走,亲身感受这种独特的"两省一家亲"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