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扑克牌里的旅行记忆:让风景在指尖流转
周末整理书房时,从抽屉深处翻出一副扑克牌。不是普通的扑克,牌面上印着五年前去丽江时拍的古城照片。青石板路、纳西族老屋、玉龙雪山的倒影...每翻开一张,那段旅程的记忆就鲜活地蹦出来。这才想起,原来旅游纪念扑克牌这种特别的小物件,已经悄悄陪伴我们好多年了。
记得第一次见到旅游扑克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各个景点的纪念品商店里,除了常规的钥匙扣、明信片,最抢眼的就是印着"鸟巢"、"水立方"的扑克牌套装。54张牌正好把奥运场馆、中国名胜装了个遍,价格才二十来块钱,比动辄上百的工艺品亲民多了。我和同行的几个朋友人手两套,一套收藏,一套真拿来打牌——在回程的火车上,我们打着印有天坛图案的扑克,输的人要讲一个和牌面景点有关的故事,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转眼就过去了。
这种把景点印在扑克牌上的创意,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国内旅游业刚起步,黄山、西湖等老牌景区就开始尝试把风光照片制成扑克。我父亲就收藏着一副1987年的黄山扑克,云海、奇松、怪石分布在黑桃、红心之间,虽然印刷质量比不上现在,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背面还有当时安徽省旅游局的钢印。他说当年这可是稀罕物,要托在旅行社工作的亲戚才能买到。
现在的旅游扑克可讲究多了。去年在苏州博物馆买的文创扑克,用的是特种纸,摸起来像丝绸般顺滑。每张牌都对应一件镇馆之宝,比如黑桃K是秘色瓷莲花碗,梅花Q是唐伯虎的真迹。最妙的是牌盒设计成了古书函套的样子,摆在书架上根本看不出是扑克。店员介绍说,这套扑克是和故宫文创团队合作的,连油墨都特意调成了文物修复用的矿物颜料色系。
要说实用性,旅游扑克可比冰箱贴高明多了。朋友小林就总在包里放套扑克,遇到航班延误、餐厅等位时就掏出来。有次在青海湖边的小饭馆,她和几个陌生游客用印着茶卡盐湖的扑克玩"干瞪眼",结果发现对方竟是某旅游杂志的编辑,后来还真约她写了篇游记。我自己则养成了个习惯:每去个新地方就买两副扑克,一副寄给父母。他们现在退休在家,每周打牌时都能"游览"不同景点,上个月打着我从敦煌寄回的飞天扑克,还特意视频问我哪个洞窟的壁画最值得看。
挑选旅游扑克也有门道。景区门口小摊上10元3套的往往图片模糊、纸质差,真正的好货藏在博物馆商店或文创集合店里。记得在成都宽窄巷子的"方所"书店见过一套川剧脸谱扑克,不仅每张牌对应不同角色,盒子里还附了二维码,扫码能听对应的川剧选段。虽然要68元,但咬咬牙买了后越看越值——光是把54个脸谱的典故研究明白,就够开好几次茶话会了。
有些限量版扑克甚至成了收藏品。做导游的表哥告诉我,2019年故宫出的"紫禁城600年"纪念扑克,现在二手市场已经炒到原价五倍。那套扑克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宫墙景色做成四个花色,大小王分别是太和殿屋脊兽和故宫猫,据说油墨里真的掺了修缮故宫用的金箔粉。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扑克牌承载记忆的方式。明信片会被收进抽屉,冰箱贴终将褪色,但扑克牌总会被反复拿起。去年疫情居家时,我和先生翻出这些年攒的各地扑克,发明了个新玩法:每人随机抽五张牌,要编出个能把五个景点串起来的故事。当印着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方片7遇上张家界的梅花J,居然碰撞出"钢琴师在山顶开演奏会"的奇幻剧情,把三个月不能出门的郁闷一扫而空。
下次旅行时,别光顾着拍打卡照。在纪念品商店多留意下那些印着风景的扑克牌,它们可能是最超值的纪念品——既能当游戏道具,又是微型画册,还是储存记忆的时光胶囊。想象一下,二十年后某个午后,当你从书柜深处摸出这副有点泛黄的扑克,手指抚过牌面上熟悉的风景,会不会像打开了一扇任意门,瞬间回到当初那个阳光正好的异乡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