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群:一群人的狂欢,一个人的救赎
"叮咚",手机又响了。我皱着眉头划开屏幕,果然又是那个"周末京郊徒步群"的消息。老王又在群里发他那套"人生至少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的鸡汤文,配图是他在长城上比着剪刀手的照片。我叹了口气,把手机扔到一边。
这就是现代人的旅游群生态——热闹非凡,却又空洞得可怕。五百人的大群里,每天有三百条消息,真正约着出去的却总是那三五个熟面孔。其他人呢?像我一样,只是默默窥屏,偶尔点个赞,假装自己也是"在路上"的那群人。
记得刚加群那会儿,我可是热血沸腾。群里每天分享的旅行攻略、特价机票信息、小众景点打卡照,都让我心驰神往。我甚至专门买了个登山包,就等着哪天群里一呼百应,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呢?包都落灰了,我连北京六环都没出去过。
"你们这个群啊,就是个大型线上旅行社。"上周聚餐时,刚退群的小张一语道破天机,"群里那些整天晒图的,十个有九个是旅游行业的。剩下的一个,是他们的托儿。"
这话说得刻薄,却也不无道理。我翻看群成员列表,果然发现不少人的昵称后面跟着"旅游顾问""民宿主理人"这样的后缀。他们每天在群里发的那些美照,仔细想想,确实更像广告而不是分享。
但话说回来,就算知道是套路,为什么我们还是舍不得退群?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太需要这种"生活在别处"的幻觉了。朝九晚五的社畜生活太枯燥,房贷车贷的压力太大,我们总得给自己留个念想。旅游群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多半是别人精心包装过的假象。
我认识一个叫李姐的群友,她在群里特别活跃,几乎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有次私聊才知道,她是因为丈夫出轨离婚,加这个群纯粹是为了排解寂寞。"总得找点事做,不然一个人在家容易胡思乱想。"她说这话时,正在群里张罗着下周的古北水镇之行。
你看,旅游群对某些人来说,早就不只是旅游那么简单了。它是一个社交场,一个避难所,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些在群里异常活跃的人,现实生活中可能正经历着难以言说的孤独。
当然,也不是所有旅游群都这么"水深"。我加过一个小众的"城市漫步群",才二十来人,每个月就组织一次活动,去的都是些冷门的老胡同、废弃工厂。群主是个退休的历史老师,每次带队都会讲很多掌故。这种群没有商业气息,更像是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的聚会。可惜后来因为人太少,群主身体又不好,慢慢就沉寂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标榜"说走就走""自由行"的群,组织活动越困难;反而是那些有固定主题、固定时间的群,能坚持得更久。大概是因为,现代人所谓的"向往自由",本质上还是需要一些框架和约束的。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用平常心看待旅游群了。不再幻想通过一个微信群就能改变生活,但也不急着退群。偶尔看到群里有人发的美景照片,还是会心动那么一下;看到熟悉的ID又在组织活动,也会点开看看详情。虽然十次有九次不会去,但留个念想也挺好。
说到底,旅游群就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表面上热闹非凡,内里却各自孤独。我们渴望连接,又害怕太过亲近;向往远方,又被现实牢牢束缚。那些不断跳出的群消息,不过是现代人对抗平庸生活的一种方式罢了。
所以,下次当你在旅游群里看到第100张洱海日出照时,不必急着嘲讽。也许发照片的那个人,正需要这一点点虚幻的认同感来支撑他继续面对明天的工作。而我们这些默默围观的人,不也是在借他人的旅途,暂时逃离自己的一地鸡毛吗?
生活已经够难了,有个地方做做梦,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