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章旅行:在数字时代找回"到此一游"的仪式感
2025-10-03 10:32:12 责编:www.leyougo.cc

盖章旅行:在数字时代找回"到此一游"的仪式感

盖章旅行:在数字时代找回"到此一游"的仪式感

周末整理书房时,翻出一本泛黄的旅游纪念册,里面密密麻麻盖着各地景区的纪念章。指尖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印迹,张家界的奇峰、西湖的垂柳、敦煌的飞天突然在记忆里鲜活起来。这让我想起最近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盖章式旅游"——他们不再满足于手机里的打卡照片,而是执着地在各个景点寻找那枚小小的纪念章。

记得去年在南京夫子庙,看到一群年轻人围着文创店的盖章台排队。有个扎马尾的姑娘特别认真,每盖一个章都要用纸巾轻轻按压,生怕印迹不完整。她告诉我:"发朋友圈的照片可能会淹没在信息流里,但盖在本子上的章,每次翻看都能闻到墨香。"这话让我恍然大悟,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反而更渴望这种实实在在的触感。

旅游盖章其实是我们祖辈就有的习惯。我爷爷那本1956年的工作证上,就盖满了全国各地铁路站的邮戳。他说当年出差,每到一个新地方,最期待的就是找站长盖那个鲜红的站名章。现在想想,这种朴素的仪式感,比我们随手拍的"游客照"要有温度得多。

上个月去苏州,特意带了空白的笔记本。在拙政园的游客中心,工作人员拿出一个精美的铜章,印泥是特别的青色。盖下去的那一刻,"拙政园"三个篆体字在纸面上清晰浮现,连纸张都微微凹陷。这种触觉反馈是手机屏幕永远给不了的。旁边有位头发花白的上海阿姨笑着说:"小年轻现在才流行盖章啊?我们当年结婚旅行,每到一地都要盖车站章的!"

不同地方的盖章文化也各有特色。在西安碑林,盖章处就设在拓片作坊旁边,用的都是传统的朱砂印泥;厦门鼓浪屿的文创店则设计了钢琴、海浪等特色图案章;最有趣的是重庆洪崖洞,他们的章会故意盖得歪歪斜斜,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样才像山城的地势嘛!"这些细节,都是当地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我认识的一位摄影师朋友,把盖章本做成了创作素材。他在平遥古城的城墙上盖了章,然后对着夕阳拍下印章与古城墙的叠影;在海南分界洲岛,他把盖章页举在海水前,让"分界洲岛"四个字仿佛漂浮在碧波之上。他说:"这些有形的印记,比GPS定位坐标更有故事感。"

有人说盖章是跟风,但我觉得这里面藏着现代人的小心思。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的大脑需要一些"物理锚点"来固定记忆。就像闻到某种气味会突然想起童年,手指摸到凹凸的印章痕迹,也能瞬间唤醒某段旅程的完整记忆。我的那本盖章本里,还夹着当时用的门票、树叶标本,甚至咖啡渍——所有这些都在讲述比照片更立体的旅行故事。

最近发现,连机场、高铁站也开始设置纪念章了。上周在成都双流机场,看到拖着行李箱的商务人士也会抽空去盖个"熊猫机场"的章。这或许说明,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依然需要这种小小的仪式来标记"我来过"的痕迹。

下次旅行,不妨带本空白笔记本。当你在故宫角楼盖下金色的宫章,在丽江古城按下纳西文的木刻章,在敦煌研究院盖上飞天图案时,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个匆匆过客。那些印章连成的,不仅是地理轨迹,更是一本可以触摸的人生手帐。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会用这样笨拙而温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真实地存在过、行走过、感动过。

标签: 到此 仪式 数字 旅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