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记:寻访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沧桑。而我这次来西安,只为一睹那座闻名遐迩的大雁塔,探访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的圣地——大慈恩寺。
记得那天清晨,我特意起了个大早,乘坐地铁4号线,在大雁塔站下车。走出地铁口,扑面而来的不是我想象中的古老气息,而是现代都市的喧嚣。直到穿过几条商业街,拐过一个转角,那座巍峨的古塔才终于映入眼帘。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大隐隐于市"——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塔,就这样静默地伫立在繁华都市之中,仿佛一位看透红尘的老者。
来到大慈恩寺正门前,最先吸引我注意的是那块"大慈恩寺"匾额。据说这三个字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笔所题,字迹遒劲有力,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辨。门票40元,价格适中,我买了票便踏入了这座千年古刹。
进入寺门,迎面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讲解员告诉我,现存的大慈恩寺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唐代的原貌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即便如此,漫步在层层递进的殿宇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前香烟缭绕,不少信徒正虔诚地焚香祷告。我不是佛教徒,却也莫名感到一种心灵的安宁。
最令我惊叹的是寺院中的碑林。那些保存完好的石碑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一笔一画都透着千年文化的沉淀。我驻足在一方记载玄奘取经事迹的石碑前,仿佛看到了那个不畏艰险、执着前行的背影。
参观完主要殿宇后,我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雁塔下。这座64米高的古塔在阳光下泛着古铜色的光泽,显得格外庄严。塔身呈方形锥体,层层叠叠向上收分,每层都有精美的砖雕装饰。站在塔下仰望,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说"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了。
登塔需要另购门票,25元一位。虽然塔内台阶陡峭狭窄,游人又多,但我还是决定上去看看。排队等了约二十分钟,终于开始攀登。塔内空间逼仄,只能容一人通行,大家自觉地分批上下。爬到第三层时,我已经气喘吁吁,但想到当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的657部佛经就是存放在这里,便又有了继续攀登的动力。
登上顶层,豁然开朗。整个西安城尽收眼底,远处的秦岭山脉如黛如烟,近处的大唐不夜城与古塔形成鲜明对比。风很大,吹得衣衫猎猎作响,却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塔顶的铜铃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往事。
下塔后,我在塔下的玄奘雕像前驻足良久。这位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用他十七年的求法历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执着。站在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大雁塔之所以能成为西安地标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三点多,我在寺内的茶社要了一壶茶稍作休息。茶社环境清幽,透过雕花木窗能看到大雁塔的一角。服务员告诉我,大慈恩寺每天都会举办早晚课诵,如果有兴趣可以参与。我婉拒了,但决定在闭园前再去塔下转转。
傍晚时分,夕阳为古塔镀上一层金边,显得更加庄严神圣。我坐在塔前的石阶上,看着光影在砖面上流转,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这里曾是盛唐时期的文化中心,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而今,我们这些现代人站在同样的地方,感受的又是怎样一种情怀?
离开前,我在寺内的文创商店买了几张明信片和一个大雁塔造型的书签。价格虽然比外面贵一些,但想到能支持古建筑保护,也算值得。走出寺门时,暮色已经降临,大雁塔在灯光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壮丽。
这次大慈恩寺之行,让我对西安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里,古老与现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佛教文化与世俗生活和谐共存。大雁塔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等待着每一个到访者去细细品读。
回酒店的路上,我翻看着手机里拍的照片,忽然意识到:在这座城市里,大雁塔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西安的过去与现在,也必将见证它的未来。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能够在这短暂的交集中感受到一丝历史的温度,已是莫大的幸运。
这,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吧。